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园地>中医学术>详细内容

中医学术

中医基础理论简述

发布时间:2017-11-24 信息来源:网络 浏览次数: 【字体:

 

 

        从战国时期到三国时期,以《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四大经典为标志,中医在人体结构、生理、病因、病机、诊法、辩证、治则、治法、方剂和中药等各领域,都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为后世中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脏象学说、经络学说、四气五味、辨证论治等。

 

一、阴阳五行学说

        (一)阴阳学说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相互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

        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的各个领域,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防治。

        (二)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也属于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是以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和“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说明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五行属性;以五行的生克制化关系来分析脏腑、经络之间和各种生理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五行乘侮和母子相及来阐释脏腑病变的相互影响。

 

二、脏腑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照脏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可分为脏、腑和奇恒之腑。脏,即心、肝、脾、肺、肾,合称五脏;腑,即胃、胆、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合称六腑;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

        (一)五脏

        肾: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水和纳气。肾在体合骨,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在志为恐,在液为唾。

        脾: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脾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

        肺: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宣散卫气,朝百脉,主治节。肺在体合皮,开窍于鼻,其华在毛,在志为悲,在液为涕。

        肝: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藏血和主疏泄。肝在体合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在志为悲怒,在液为泪。

        心: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和藏神。心在体合脉,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二)六腑

        胆: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存胆汁、排泄胆汁、主决断。

        胃: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

        小肠: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受盛和化物,主泌别清浊。

        大肠:主要生理功能是主传化糟粕。

        膀胱: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尿和排尿。

        三焦:主要生理功能是通行元气,运行水液。

 

三、气血津液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主要来源于先天之精气(父母生殖之精)和后天之精气(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自然界的清气),包括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营养等功能。

        血:是运行于脉中而循环流注全身的富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在机体内,除血液之外,其他所有正常的液体都属于津液范畴。

        

四、经络

        经络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具有运行全身气血以营养脏腑组织,联络脏腑器官以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以调节人体各部分机能使之协调平衡的功能。

        十二正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奇经八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五、病因病机

        (一)病因

        所谓病因,就是指引起疾病的原因。病因又称为致病因素,包括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外伤、寄生虫、药邪、医过以及先天因素等。

        1、六淫

        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六淫致病具有外感性、季节性、地区性、相兼性、转化性等共同特点。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分述如下:

        风邪: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风为百病之长。

        寒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主痛,寒性收引。

        暑邪: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最易伤津耗气,暑多挟湿。

        湿邪: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粘滞、趋下,易袭阴位。

        燥邪:燥性乾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火(热)邪: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易耗气伤津,火易生风动血,火易致疮痈。

        2、疠气

        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疠气致病具有传染性强、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一气一病症状相似等特点。疠气的形成和疫病流行主要是由于气候反常、环境污染、饮食不洁、预防隔离工作不好以及社会因素等所造成。

        3、七情

        七情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七情是人体对客观外界事物和现象所作出的七种不同的情志反映,一般不会使人发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本身的生理活动的调节范围,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才会导致疾病发生。七情致病具有皆从心而发,直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机,多发为情志病,以及病势变化与情志关係密切等特点。

        4、饮食

        饮食失宜可成为致病因素。饮食失宜包括饥饱失常、饮食不洁和饮食偏嗜三个方面。

        5、劳逸

        作为致病因素的劳逸是指过度疲劳和过度安逸。过度疲劳又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和房劳过度。

        6、外伤

外伤包括枪弹、金刃伤、跌打损伤、持重努伤、烧烫伤、冻伤、溺水、蛇虫兽伤和雷击伤。

        7、寄生虫

        中医学早已认识到寄生虫停留体内可导致多种疾病发生。常见的寄生虫有蛔虫、钩虫、蛲虫、绦虫、血吸虫等,中医学中某些寄生虫的名称虽然与现代医学有所不同,但对寄生虫致病症状等方面的论述却是一致的。

        8、药邪

        药邪是指用药不当造成疾病的一种致病因素。药邪的形成多由于用药过量、炮制不当、配伍不当、用法不当等原因造成,其致病具有发病急且病势易趋危重状态、多表现为中毒症状、病情加重变生它疾等特点。

        9、医过

        医过是指医生的过失。医生的过失可造成病情加重或滋生它疾,故医过也属于引起疾病的原因之一。

        10、先天因素

        先天因素是指人未出生前因父母体质或胎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病因,即先天致病因素。

        (二)发病

        发病,指疾病的发生过程。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部因素。正邪相搏,邪胜正负则发病。在不同条件下,正与邪的主导作用不同。中医的发病类型概括起来包括感邪即发、伏而后发、徐发、继发、合病与并病、复发等六种。

        (三)病机

        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中医的基本病机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等。

        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致病邪气与机体抗病能力之间相互斗争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阴阳失调:是指机体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阴阳两方面失去相对的协调与平衡,形成阴阳或偏盛,或偏衰,或阴不制阳,或阳不制阴,或互损,或格拒,或转化,或亡失的病理状态。同时,阴阳失调又是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等相互关系失去协调,以及表里出入、上下升降等气机失常的概括。

        气血失常:是指气与血的亏损不足、各自的代谢或运动失常和生理功能异常,以及气血互根互用功能失调等病理变化。

        津液代谢失常:是指全身或某一环节的津液代谢发生異常,从而导致津液的生成、输布或排泄发生紊乱或障碍的病理过程,主要表现在津液的亏损不足或津液的输泄障碍等方面。

六、药性理论        

        (一)四气五味

        中药性味即四气五味,是中药的基本药性。历代本草著作对药物大多首先标明性味,以此作为说明药物功效的主要依据,也是构成药物性能的重要部分,用性味来说明药物功效是中药理论的特点。

        1、四气

        四气,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质。寒与凉、温与热分别是同一属性,仅在程度上有所差異。药物的寒热之性,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不同反应和治疗效果而概括出来的规律。寒凉性药物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症候,一般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温热性药物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症候,一般具有散寒、温里、助阳等作用。

        2、五味

        五味,是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辛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一般来讲,解表药、行气药、开窍药、活血化瘀药多具有辛味。

        甘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一般来讲,补虚药物多具有甘味。

        酸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一般来讲,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 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

        苦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一般来讲,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便、清热燥湿、苦温燥湿、泻火存阴的药物多具有苦味。

        咸味:具有泻下、软坚、散结的作用。一般来讲,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化坚硬、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有咸味。

        (二)升降沉浮

        升降沉浮是指药物作用于机体上下表里的趋向而言。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上行发散之意,沉是下行泻利之意。药物的趋向是药物作用的表现。可以利用药物升降沉浮的偏性,一以调节脏腑气机的紊乱,使之恢复正常。二是因势利导,以驱邪外出。升浮药的作用特点是上行、向外,分别具有升阳发表、疏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沉降药的作用特点是下行、向里,分别具有泻下、清热、利尿渗湿、重镇安神、潜阳熄风、消导积滞、降逆、收敛及止咳、平喘等功效。

        (三)配伍

        配伍,就是按照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的将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应用的用药形式。中药的配伍形式包括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单行等七种,合成“七情”。

        单行:即单用一种药物,不需其他药辅助就能发挥治疗作用。

        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合用,能取得协同作用,可以增强其原有疗效。

        相使:即在性能功用上有某种相近似的药物合用,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药物的疗效。

        相畏:即一种药物的烈性、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不同提法。

        相恶:即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可减弱或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

        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七、组方原则

        “君臣佐使”是中医的组方原则,这种组方原则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主药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元代李杲在《脾胃论》中再次申明:“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

        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组方中不可缺少的药物。臣药: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一是为佐助药,用于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二是为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药、臣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三是为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使药:一是引经药,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调和诸药的作用。

 

八、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是中医诊疗理论体系的一大特点。

        辨证论治分为辩证和论治两个阶段。所谓辩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论治,则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辩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辩证的目的。通过辩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是否正确。多数疾病都是比较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阶段的病理变化不尽相同,很难确定划一的治疗方法。因此,只能根据疾病发展过程中每一阶段的病理概括来确定治疗方针,也就是说不是根据病、而是根据证来确定治疗方法。在同一种疾病中,由于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同,即证不相同,根据辩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就不同,这种情况称为“同病异治”。有时在不同的疾病中,却会出现相同的或相近似的病理变化,即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证相同治疗也就相同,因而出现不同疾病采用相同治法的情况,这称为“異病同治”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