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说“酒”
酒的发现,为先民们增添了一种饮料和烹饪添加剂,人们在饮用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了其摄养和药用功能,发现酒能提神活血,舒缓筋骨,用酒泡制药物可引药入经、增强疗效、调和诸药,外用可消毒、去腐、止痒、散热、止痛、止血,堪称“百药之长”。
古“医”字由“殹”和“酉”组成,“殹”指呻吟之声,“酉”即酒,《说文解字》曰:“医,治病工业,……医之性然,得酒而使,故从酉。”说明酒在古代是重要药物,用于治病。《素问》中说:“上古人做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服之万用。”“中古之时……邪气时至,服之万全。”
药酒的发明,扩大了酒治病的范围。诸如薏苡仁、天冬、地黄、枸杞子、茯苓、黄精、三七、地龙、鹿茸、龟甲、虎骨、人参、桂枝、黄芪、白术等,皆可炮制药酒,时时啜饮,祛病延年。以酒辅药,吸收快,疗效迅速,服用方便。
酒用于烹调作添加剂,归入食疗系列,可消毒、防腐、去腥膻、增美味、助消化、健脾胃。
酒对人体有相克关系。李时珍《本草纲目》说米酒“苦甘辛,大热有毒”,“久饮伤神损寿,软筋骨,动气痢;醉卧当风则成瘕风,醉欲冷则成痛痹,服丹砂人饮之头痛吐热。”烧酒“热能燥金耗血,大肠受刑,与姜蒜同饮,即生痔也。”
酒不可与若干西药同服,如苯巴比妥等镇静催眠药,降压灵之类降压利尿药,阿司匹林之类解热镇痛药。
某些疾病患者不宜饮酒,如糖尿病、食管炎、胃炎、胃溃疡、胰腺炎、肝炎、肝硬化、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等。
酒之于人体,既养生又害生,必须饮得其法、饮得其时、饮得其地、饮得其量,否则,“过饮不节,杀人顷刻”(《本草纲目》)。古人对酒的消极作用早有清醒的认识。《世本》说:“仪狄作酒,禹饮而甘之,遂绝旨酒而疏仪狄。”大禹预言后世定有因酒而亡国者,果然有纣王“荒腆于酒”,“天丧降于殷”。历史上不少朝代都曾发布“禁酒令”,儒家也主张“不为酒困”,佛家则将“不饮酒”列为“五戒”之一,认为“酒能乱性”,而明清学者顾炎武更言“酒之祸烈如火”。酒集雅趣与恶习、大德与大恶于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