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园地>继教科普>详细内容

继教科普

中医经络学说常识

发布时间:2017-11-23 信息来源:网络 浏览次数: 【字体:

 

 

         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之间的关系的理论,称为经络学说。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之意。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有网络之意。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经络内属于脏腑,入络于肢节,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借此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

        “经络”一词始见于《内经》,《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说:“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又如《灵枢  脉经》中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经络学说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经络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循行部位、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表现,经络中血气的运行与自然界的关系,经脉循行路线上的穴位及其主治作用,经络与脏腑的关系等等。

        经络学说的形成,是以古代的针灸、推拿、气功等医疗实践为基础,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结合当时的解剖知识和藏象学说,逐步上升为理论的,其间受到了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经络学说的形成。《内经》中系统地论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属络脏腑,以及十二经脉发生病变时的证候;记载了十二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等的内容;对奇经八脉也有分散的论述;记载了约 160 个穴位的名称。

        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所组成 。经脉分为正经(十二条,称为“十二经脉”)和奇经(八条,称为“奇经八脉”)。络脉又分为浮络(体表部位的脉络)、别络(较大,共十五条,其中“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各一支别络,再加上脾之大络,共十五支,合称“十五别络”)、孙络(络脉最细小的分支)。

        经络学说可以应用于解释病理变化、协助疾病诊断 、指导临床治疗和保健养生等方面。了解中医经络学说的常识,有利于理解中医文化和中医养生与治疗的基本理论。

 

一、十四经穴图

        经穴指十四经上的腧穴。十四经指中医经络学说中的十二正经 (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加上督脉、任脉,共十四条经络的统称。经穴一共有361个。

 

二、六十甲子逐时开穴图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