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政策法规>行业政策>详细内容

行业政策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下)

发布时间:2017-11-28 信息来源:网络 浏览次数: 【字体:

 

五、推进现代科普体系建设

以推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为主线,以科普信息化为核心,着力实施“互联网+科普”等六大工程,全方位创新科普理念和服务模式,形成联合协作的全社会科普大格局,实现我国科普发展和公民科学素质达到创新型国家水平的目标。

(一)充分发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实施牵头和综合协调作用

1.建立完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动员体系。完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联合协作机制,深入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共建机制建设,组织开展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开展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创建活动,进一步形成社会广泛参与科普的良性互动机制。

2.组织开展主题性、全民性、群众性科普活动。深入开展好全国科普日活动,围绕公众关切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准确、便捷为公众解疑释惑,广泛开展针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各类科普活动,编发领导干部新科技知识读本。

3.加强科普队伍建设。实施科普领军人才计划,加强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建设,到2020年80%以上全国学会建有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受聘科学传播专家超过1万人。开设全国杰出科学传播人年度奖项。推动科普专业学科建设,深入推进科普专门人才培养,加强科普人员继续教育。建立科普志愿者社团组织,加强科普志愿者培训。

(二)实施“互联网+科普”建设工程

4.提升“科普中国”示范性和影响力。汇聚各方力量打造“科普中国”品牌,引导建设众创、众筹、众包、众扶、分享的科普生态,打造科普开源发展新格局,有效连接政府与市场、需求与生产、内容与渠道、事业与产业,实现倍增效应。

5.深入实施科普信息化建设专项。推进网络科普大超市、网络科普互动空间的迭代建设,不断提升科普精准推送服务品质和水平,建立完善科普信息化运行保障机制,到2020年,实现各频道PC端和移动端年浏览量总计达100亿人次以上。

6.提升优质科普内容供给能力。聚焦公众需求,创新科普内容表达方式,形成机构、专家和公众共同参与,各地、各部门、各类机构协同联动的科普信息生产和分享的生动局面。

7.拓展科普信息传播渠道。充分利用现有传播渠道,强化网络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传播功能。发挥互联网平台企业的主体作用,促进传统科普渠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

8.实施科普信息化落地普惠行动。创新科普精准化服务模式,感知公众科普需求,定向、精准推送科普信息资源。推动科普文化进万家,强化科普信息在社区、学校、农村等的落地应用。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及青少年等重点人群的科普信息服务定制化推送。

9.建设科普中国服务云。以提升科普服务效能为核心,以科普信息汇聚生产与有效利用为目标,建设科普中国服务云和科普中国门户网。推动科普大数据开发开放,全面提高科普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能力。

(三)实施科普创作繁荣工程

10.加大科普创作的支持力度。探索设立国家科普创作基金,支持优秀科普原创作品。推动科研与科普,文艺与科普的结合。繁荣科幻创作,设立国家科幻奖项,成立全国科幻社团组织,举办中国国际科幻节。推动科普游戏开发。

11.推动科普产品研发与创新。推动将科普产品研发纳入国家科技计划,推动科普产品研发中心和科普产品交易平台建设,支持优秀科普作品的产业转化。

12.加强科普创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强我国在国际科学传播领域中的话语权,开展科普创作国际交流活动,增强对国际一流科普作品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四)实施现代科技馆体系提升工程

13.推动科技馆体系创新升级。进一步建立完善以实体科技馆为依托和基础,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虚拟科技馆、数字科技馆为拓展和延伸,辐射基层科普设施的现代科技馆体系,发挥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和专题、行业科技馆等场馆的作用,进一步提升中国数字科技馆影响力和示范性。

14.建设虚拟现实科技馆。把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作为科技馆展教的主要手段,建设实体虚拟科技馆、流动虚拟科技馆、在线虚拟科技馆,加强虚拟科技馆的内容建设。

15.推动实体科技馆建设。进一步优化布局和结构,加强对新建科技馆的支持,推动中西部地区和地市级科技馆的建设,推动建设和发展一批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专题科技馆和行业科技馆,加快农村中学科技馆建设,大幅提升科技馆的覆盖率和利用率。到2020年,推动地市级城市至少拥有1座科技馆。

16.建设完善流动科普设施。加大流动科普设施配发力度和服务范围,提升流动科普设施专题化和特色化展教资源开发和服务水平。到2020年实现中国流动科技馆的保有量达到300套,科普大篷车的保有量突破2000辆,服务基本覆盖全国未建科技馆地区的所有乡镇。

17.建设完善科技馆标准体系及协同机制。推动建立科普标准化组织,制定科技馆行业国家标准体系以及相关标准规范,开展科技馆评级与分级评估,建立健全全国科技馆免费开放制度。

(五)实施科技教育体系创新工程

18.创新青少年科技活动。扩大和提升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高校科学营、中学生英才计划等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形成未来科技人才发现、培养、跟踪机制,为具有科学潜质的青少年未来从事科研事业创造条件和机会。

19.拓展校外青少年科技教育渠道。充分利用科普基地,动员鼓励青少年广泛参加科技类活动,组织开展全国青少年科学素养电视大赛。

20.推动青少年科技教育模式创新。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研究,推动建立校内外融合的科技教育体系,动员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等机构面向青少年开放实验室等教学科研设施,形成支持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社会化网络。

21.实施科学教师和科技辅导员培训专项。建立一批国家级科学教师和科技辅导员培训基地,完善国家、省级和基层三级培训体系。

(六)实施科普传播协作工程

22.推动大众传媒科技传播。开展科学传媒从业者培训,提升大众传媒从业者的科学素质与科学传播能力。推动县级以上电视台、广播电台开办科技频道(栏目),推动开办全国电视科普频道,推动各类报刊杂志开设科普专栏或增加科普专栏版面。

23.推动传统科普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通过科普内容一次创作、多次开发、全媒体呈现,实现跨媒体、跨终端传播。组建中国科学文化传媒集团。

24.推动科研活动与科普工作的协同发展。推进将科普纳入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和工程的实施环节,探索开展绩效评估。推动设立国家级科普奖项。以学会为纽带,整合产学研力量,加强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建设。

(七)实施科普惠民服务拓展工程

25.深入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大力提升基层科普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改造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和社区科普益民计划,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壮大科普队伍、拓展工作领域、提高服务成效。建设科普中国乡村、社区e站,到2020年实现对全国行政村和社区的基本全覆盖。

26.实施西部科普行动专项。持续开展科普助力生态文明西部行、科普助力精准扶贫行动、实施科普援藏援疆专项行动,实现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乡村、社区科普数字终端和科普宣传员全覆盖。

27.开展“智爱妈妈”和“智慧蓝领”行动。组织开展“小手拉大手”亲子科学教育活动,编发妇女科学素质读本,组织妇女科学素质培训和竞赛活动。开展职工创新技能培训和进城务工人员素质培训,建设职工在线教育学习服务平台。

六、推进高水平科技创新智库建设

紧密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强化政治担当,突出高端引领,注重开放协同,坚持人才驱动,按照“小中心、大外围”的模式,系统优化资源配置,打造创新引领、国家倚重、社会信任、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科技创新智库,为服务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支撑。

(一)开展国家科技创新智库体系建设

1.发挥好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的示范带动作用。按照现代院所制度要求做实做强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发挥好在重大选题、组织策划、咨询形式、专家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核心引领作用,提升在决策咨询理论、方法、数据和平台建设中的关键支撑作用。

2.依托学会联合体建设一批专业研究所。围绕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关键领域,依托学会联合体在制造、信息、能源、材料、生命等重大创新前沿领域,建设若干专业研究所,鼓励支持其紧跟世界创新发展前沿,实现战略研判和研究向精深特方向发展。

3.依托地方科协建设一批区域研究基地。围绕“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和东北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由区位优势明显、决策咨询工作较好的地方科协,牵头建设一批跨区域的创新战略研究基地,为区域发展战略提供决策支撑。

4.拓展智库对外交流合作渠道。鼓励科协系统与国际著名的科技创新智库开展研究,联合发布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报告,依托国外高校为我国培养专业高端智库人才。

(二)推进智库人才队伍建设

5.构建学会为主体的智库专家网络。聚焦智库发展重点方向,跨领域集成学会专家资源,建立健全学术交流成果提炼转化机制,发挥全国学会作为高端人才蓄水池的功能,以重大项目为纽带,广泛凝聚科技、产业和政府专家资源,稳定联系一批专业功底扎实、学术水平精湛、具有战略思维的高端决策咨询专家。

6.建立开放流动的智库人才使用机制。依托战略研究院建立海外智库人才离岸创新基地,吸引海外人才以多种形式参与智库研究工作。支持地方科协和学会建设新型科研组织形式的智库,加强智库领军人才培养,畅通后备人才上升通道,形成一批有远见、懂管理、肯实干、出成果的智库领导者团队。

(三)加强智库成果转化平台建设

7.打造智库品牌论坛。坚持以开放和前沿为导向,办好“中国创新50人论坛”,广泛汇聚科技、经济领域的战略与政策专家,围绕科技创新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开展研讨交流,提出新思想、新观点,形成高质量的决策咨询建议。办好“中国科协年会党政领导与院士专家座谈会”、“中国科技政策论坛”等活动。

8.打造智库品牌报告。办好《科技工作者建议》等智库专刊。推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评估报告》、《学术环境建设评估报告》、《国家创新力评估报告》,形成科协智库的标志性成果。加强学会学术会议资源的汇交,加强对科协系统学术会议资源的深度挖掘,促进学术会议资源向决策咨询资源转化。

9.完善人民团体协商机制。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精神,建立完善科协搭台、党政参与的科技界定期协商机制。围绕科技界普遍关切的重大问题,通过协商会议、委员提案、调研报告等形式及时反映科技工作者呼声,努力做到把握热点难点。发挥科协智库优势,积极承担国家立法咨询任务。

(四)做好科技工作者政策服务能力建设

10.强化智库的政策服务功能。建立科技政策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加强对政策工具的深入解读,面向不同的科技工作者群体提供咨询服务。

11.提高政策的精准推送能力。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战略合作,依托双创服务云平台、国家科技传播中心、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系统,广泛开展面向科技工作者的政策宣传,提高精准推送能力。

(五)实施重大问题研究专项

12.强化选题的战略前瞻。把握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发展趋势,紧紧围绕信息、能源、材料、生命科学创新前沿,加强前瞻研判。围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人才成长,坚持问题导向,凝练重大选题。

13.促进交叉创新和力量集成。建立学会、地方科协、专业机构等科协系统内外资源协同开展研究机制,鼓励跨学科领域的智力集成和融合创新,提出高质量政策建议,以重大问题的研究带动科协智库整体能力提升。

(六)实施重大评估专项

14.开展年度重点评估。坚持委托与自选相结合,围绕国家科技创新战略、规划、政策、人才、项目、基地、制度等实施效果、社会影响,开展持续评估,彰显第三方优势,服务国家科技发展的战略决策。

15.加强评估体系建设。发挥中国科协创新评估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的宏观指导和把关作用,确保评估成果质量和权威性。规范评估数据采集标准,建设创新评估专家库,为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开展创新评估提供方法和工具支撑。加强评估成果的扩散应用,分级分类向公众开放。

(七)实施智库基础设施建设专项

16.建设科技数据中心。加强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数据库、科学与工程指标数据库、科技人才政策文本库等专业数据库建设。加强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建设。

17.推进调查站点体系建设。以重点高校、大型央企、高科技企业为重点,扩大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数量,优化站点布局。加强对站点的业务培训和绩效考核,提升站点工作能效。建设在线调查系统,提高调查的时效性和覆盖面。建设科学分布、结构合理的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样本库。

七、推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遵循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完善教育培养、表彰奖励机制,夯实人才工作基础,充分激发和释放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潜力,持续优化人才成长和发展环境。

(一)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团结引领

1.引领科技工作者全面领会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宣传,组织科技工作者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部署,自觉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2.引领科技工作者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鼓励支持科技工作者围绕事关国计民生的问题积极发声,拓展畅通同科技工作者的沟通、协商渠道,把科技工作者的个体智慧凝聚上升为有组织的集体智慧。加强建言献策与宣传引领的有机融合,与媒体联合发力,相互支撑,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二)加大人才培养举荐力度

3.深入实施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以发现和培养高精尖缺人才为重点,发挥学会和学会联合体的同行举荐作用,重点资助32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自主选题开展原创性研究,给予连续三年的稳定支持。加大托举工程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重点研发计划的对接,形成对青年人才职业成长接续支持的重要平台。

4.加强企业技术人员培训。组织引导企业科技人员立足技术创新实践,干中学、用中学。依托专家工作站,建立工程硕士研究生站点,为企业培养符合一线需求的适用人才。

5.鼓励学会帮助年轻科技人员制定职业拓展规划。开展与年轻科技人员职业拓展有关的培训交流活动。开展学科年度科技人物评选推介活动,打通优秀科技工作者从同行认可走向政府认可和社会认可的通道。

(三)改进创新人才表彰举荐机制

6.突出科技人物表彰奖励。以“全国杰出科技人才”奖、“中国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为重点,形成全国学会、地方科协、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科技人物奖励体系。改进表彰奖励办法,扩大同行专家推荐渠道。承担、完成国家引才目录制定工作。

7.举荐院士候选人。落实院士制度改革要求,突出学术导向,严格标准程序,作好院士候选人推荐(提名)工作。引导、支持全国学会、地方科协建立完善高层次人才发现、培养、凝聚机制。

8.支持我国科学家在国际科技组织任职。推荐我国优秀科学家有组织、有计划地进入国际科技组织领导层,在重要国际组织中发挥更加积极作用。

(四)创新科技人物宣传机制

9.打造科技人物宣传精品。以弘扬科学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加强人物宣传。扎实推动“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宣传好杰出科学家的突出成就和高尚品格。

10.强化一线科技工作者宣传。突出对基层、一线和青年科技人才的宣传,展示科技工作者的突出贡献和感人事迹,维护好、塑造好中国科技界的社会形象。

11.实施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加大对采集成果的深度开发利用,坚持资料采集与加工整理、宣传展示与学术研究并重,扩大工程的社会影响力。支持地方科协开展本地区老科学家的资料采集工作。探索将海外杰出华裔科学家纳入采集范围。建设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突出“藏、研、展、宣、教”功能。

12.构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长效机制。深入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推动高校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教育纳入研究生培养环节。推动建立学术不端行为独立调查机制。

13.努力为科技工作者营造良好学术环境。推动落实《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聚焦五大环境建设,开展落实情况进展评估。

(五)提升服务科技人才的基础能力

14.开展“创建科技工作者之家”活动。明确“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标准、服务规范。开展专家休假、文化交流、走访慰问等活动,关心科技工作者身心健康,密切思想沟通、情感交流和工作联系。推动设立“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15.维护科技工作者合法权益。设立会员法律咨询服务机构。积极参与国家涉及科技工作者利益调整的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工作。

16.建立科技人才动态调研机制。定期开展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针对不同年龄、行业、性别、地域分类开展科技人才发展研究,及时掌握发展需求,改进完善人才工作内容。充实完善专家信息库。

八、推进民间科技开放与交流合作机制建设

充分发挥民间科技开放与交流合作的优势,完善战略布局,创新交流机制,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国家外交和对港澳台工作大局。

(一)提升我国科技和科学家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1.加强与国际科技组织合作交流。推动我国科学家在国际组织任职,加大向国际科技组织举荐人才的力度,增强我国科技界的国际话语权。积极争取在华举办高水平国际科技会议,鼓励参与、承办和发起国际科学计划。争取重要的国际科技组织总部、分支机构和科学计划项目办公室落户中国。支持建立以我为主的新型国际科技组织。

2.配合国家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充分发挥中国科协作为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特别咨商机构的作用,围绕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组织我国科学家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防灾减灾、网络安全、人类健康等全球挑战。

3.推动我国职业工程师的国际互认和地区互认。以加入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华盛顿协议》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工程师组织和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组织的交流合作,推动工程教育国际互认,配合国家工程师制度改革。

(二)拓展和建立双边科技交流合作新渠道、新机制

4.加强与发达国家创新战略交流合作。加强在基础科学研究、前沿技术研发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建立中美、中英、中日、中俄、中瑞(典)等科学家高层战略对话机制。

5.推动与新兴经济体国家科技与产业交流合作。推动与新兴经济体国家在新型研发机构和产业化孵化平台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发挥学会的主体作用,提高科技人文交流的水平。

6.推动与发展中国家务实交流合作。推动与发展中国家共同建设先进适用技术转移中心、数据共享库等合作平台建设。加强在农业、能源、交通、资源、环境、防灾减灾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三)打造“一带一路”科技人文交流合作平台

7.推动和支持创建区域性国际科技组织。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深入开展科技外交,积极推动和支持围绕“一带一路”成立区域性国际科技组织和联合中心等机构,设立双边科技合作项目和双边科技人文交流项目。

8.实施“一带一路”研究人员交流计划。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人员交流,建立人员交流机制,依托国家重点科研基地开展科技人员的交流工作。

(四)推进海峡两岸暨港澳协同创新

9.继续实施“海峡两岸暨港澳协同创新工程”。支持海峡两岸暨港澳协同创新联盟发展,打造“协同创新澳门论坛”品牌,设立海峡两岸暨港澳协同创新训练营和大赛,建立海峡两岸暨港澳协同创新创业合作基地等。

10.继续实施对港澳台科技人文交流品牌项目。继续开展 “海峡论坛”之“海峡科技专家论坛”、“海峡两岸暨港澳科技合作论坛”、“当代杰出华人科学家公开讲座”、“海峡两岸科学传播论坛”等重点交流项目,支持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开展对港澳台重点交流项目。

11.继续实施对港澳台青少年交流品牌项目。继续开展 “青少年高校科学营”、“中国科协港澳台大学生暑期内地实习活动”、“海峡两岸青年学子科技交流活动”、“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活动月”等,扩大内地与港澳台青年交流规模,推进内地与港澳台青年创新创业合作。

(五)提升海智计划水平,打造海智计划升级版

12.推动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加强深圳、上海、武汉、苏州等地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设,适度拓展建设范围,搭建海外人才服务国家创新发展平台。

13.深入实施海智计划。建成70个左右中国科协海智基地、20个左右海智计划示范项目,与100个海外科技团体建立合作关系,推动建立中国海归创业联盟,搭建海外人才助力企业创新发展平台。

九、推进科协组织体系建设

适应科协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扩大科协组织覆盖面,全面推进组织网络体系建设,密切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

(一)加强民主办会制度建设

1.制定中国科协代表大会组织工作条例。规范各级科协组织代表大会、委员会、常委会的运行机制和组织制度,明确人员构成原则、履职条件和纪律约束。贯彻实施好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

2.完善中国科协团体会员制度。建立科协团体会员动态调整机制,优化科协团体会员结构。鼓励和支持新兴学科领域新成立的全国学会加入中国科协作为团体会员。制定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考核评价办法。

(二)加强基层科协组织建设

3.加强园区和企业科协组织建设。依托国家高新区等科技园区,加强园区和企业科协组织建设。实现科协组织在国家级科技园区全覆盖,加强对新型研发机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联系和服务。

4.加强高校科协组织建设。以高校密集区域为重点,推动高校科协规模增长和质量提升,实现高校科协组织覆盖率超过40%。鼓励高校集中的省(区、市)建立高校科协联盟,推动建立全国高校科协联盟。

5.加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建设。以现代农业和当地主导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强化同行凝聚和跨界合作,提升信息化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农民提供精准的科技推广和科普服务。鼓励支持乡镇依托农技站建立乡镇科普协会。

6.加强县级科协组织建设。出台加强和改进县级科协工作的意见。推动建立下级科协组织领导班子人选向上级科协组织备案的工作机制,鼓励和引导上级科协资源向县级科协倾斜。加强县级科协主席能力建设,拓展交流培训渠道。

十、强化规划实施的保障

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在规划实施中的政治引领作用,上下联动、强化集成,形成推动规划落实的强大合力。

(一)加强各级党组织对规划实施的领导

把落实规划确定的重大任务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强化主体责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为规划实施创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把规划实施的成效纳入领导干部的考核内容。

(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为规划实施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强化作风建设,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健全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各级科协干部落实规划各项任务的执行力。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为提升科协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提供支撑

推进中国科协公务网站群建设,扩大网站社会影响力。建设中国科协内网、外网办公系统。建设中国科协公文和影像档案数据库、基础信息数据库和政务网站资源数据库,推进中国科协业务数据中心。加强科协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网络安全和支撑保障能力。

(四)强化绩效管理,为规划实施提供财力保障

强化预算管理,做好中期财政规划和科协事业发展规划的衔接。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政策导向作用,确保各项重大改革举措和任务的落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绩效评估,加强财政经费监管,健全内控制度,完善纠错问责机制。强化与相关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凝神聚力,把各方资源汇聚到落实“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各项重大任务上来。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