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园地>中医学术>详细内容

中医学术

谈谈中医健身学中的有关问题

发布时间:2017-11-23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字体:

 

 

       中医健身学又叫中医养生学,是指一种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强健身体、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为目的的学说。它的内容相当多,并且历史悠久,理论精湛,方法繁多,对中国人们的现实生活至今仍然有很大影响,也逐渐被其他国家所重视。以下就一些大家都关心的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不当之处,尚请同道们指正。

        

一、中医健身学的发展源流

        中医健身学的形成和发展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其起源可追溯至西周(公元前771年)以前的一段很长时间。早在公元前二十二世纪的原始社会末期(尧时),人们就已经知道通过舞蹈动作来预防关节疾病。而公元前十六世纪的伊尹(商期开国宰相),已认识到要去除食物中的臊膻气味,必须应用能制伏它们的食物,离不开甘、酸、苦、辛、咸等五味。在公元前十四世纪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既有表示洗脸的“沫”字,表示洗澡的“浴”字,表示洗发的“沐”字,表示扫帚的“帚”字,涉及了个人卫生和集体卫生;又有“疥”、“疟”、“风”等传染病的名称,提示对疾病已有一定的认识。公元前十一世纪开始已十分重视食疗健身,据《周礼》记载,当时宫中已经设置有专职的营养医生,专门负责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等食物的配制与应用选择,提出要根据不同的季节选择合适的饮食配制方法。因此,可以说在西周(前771年)以前,人们就开始了健身防病的实践活动,中医健身学也就起源于这一时期。

        随着春秋战国之时“百家争鸣”的出现,一些思想家(包括道家、儒家)对中医健身学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练功方法上都作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如老子说:淡然无为,可使神气自满,据此养生就相当于服长生不老药物。这就提出了恬淡静神的健身思路。庄子说:深长呼吸,就能够吐故纳新,再配合象熊、鸟一样的行、舒动作,健身延寿的方法就全面了。这就总结了动静结合的健身方法。孔子说:食品要精细,烹调要得当,进餐要定时,变色、变味、腐败变质的食品都不宜食。这就是饮食健身方法。

        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古医书中,有现存最早的气功导引文献——《却谷食气》,专论四时导引食气方法;有现存最早的导引图谱——《导引图》,是一幅幅人物彩绘帛书,共44式,大部分为徒手运动,也包括杖、盘、棍、球、袋等器械练习和行气吐纳方法;还有一部分关于房事养生的专著,如《合阴阳》、《天下至道谈》等。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墓出土的《引书》,则是关于古代导引方法的文字解说。

        《黄帝内经》为中医健身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认为人与大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体内阴阳平衡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关键;同时总结了人体生、长、壮、老、死的生命历程和衰老的变化过程,强调了重视精神调摄、节制房事、避免五劳七伤、顺应四时规律、治未病、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健身原则和方法。

        嗣后,王充(27~97年?)提出人之寿命长短与身体强弱有关,体强则其命长,体弱则其命短。华佗(?~208年?)则提出动形养生理论,认为人体有赖于运动,不过不能运动太过而已,并仿照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动作姿势,创五禽戏法。《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对具有健身功效的人参、地黄、枸杞子、女贞子、灵芝等中药进行了总结,并指明某些药物长久服用可达“聪耳”、“明目”、“耐老”、“增年”、“长年”、“不老”、“不夭”、“通神”等效果。葛洪(284~364年)提出养生以不伤身为本,凡超越身体的调节能力,如过度悲哀、喜乐、欢呼、歌泣及久谈言笑、沉醉呕吐、饮食而卧、跳走喘乏、挽弓引弩等,皆能损伤身体而导致疾病。并且认为健身功法,不必拘于姿势、练功时间,祇要或屈伸手足、或俯仰身体、或行卧、或倚立、或徐徐散步、或吟或息,祇要感到身体哪里不舒服就活动活动它,即可达到养生的目的。陶弘景(450~536年)撰写了养生学专著《养性延命录》,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认为祇要个人努力,就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并且从顺应四时、调摄情志、节制饮食、适当劳动、节欲保精、服气导引等六个方面对梁代以前的健身法则和方术进行了分类收录。巢元方(生卒不详)在《诸病源候论》中,对大多数病候都列有“补养宣导”之法,便于依病择用。孙思邈(581~682年)提出祇有有效地预防疾病,才能延年益寿,从而把“治未病”作为养生的基本原则。因此,重视饮食调养和养生功法,提出祇有通晓饮食宜忌的人,才能延年,并且每日都要调顺呼吸、按摩、导引,不能因为目前健康而忽视了这些方法。其传人将前者总结成食疗专著《补养方》、《食疗本草》,使之成为食疗学派的一代宗师。

        宋代陈直(十一世纪)撰《养老奉新书》,系统论述了老年人的饮食调治、形证脉候、性格嗜好、生活起居、禁忌四时疾病、备急药方、四时调摄、四时用药及老年人眼疾、耳聋、耳鸣、五劳七伤等16种疾病的食疗方法。周守忠(十三世纪)撰《养生类纂》,分养生、天文、地理、人事四部列述养生保健经验,并收载了食用药物250余种。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十三世纪)撰《饮膳正要》,记载常用食物203种,系统论述了饮食营养和饮食卫生,是现存最早的营养学专著。丘处机(十三世纪)著《摄生消息饮》,按春、夏、秋、冬之序,论述肝、心、肺、肾如何顺应四时进行调摄养生,以及四时发病特点与施治原则。李鹏飞著《三元延寿参赞书》,总结了有关情志、起居、天时、行立、坐卧等日常生活中的养生方法,以及节欲、食疗方法,强调通过固精气、慎谋为、节饮食以得天、地、人三元之寿,而达延年益寿目的。

        明清时期先后出现了高濂、李中梓、胡文焕、曹庭楝等著名养生学家,并有罗洪先《万育仙书》,高濂《遵生八笺》,胡文焕《养生导引法》、《类修要诀》、《寿养丛书》,李中梓《寿世青编》,冷谦《修龄要旨》,袁競《摄生三要》,汪昂《勿药元诠》,石成金《长生秘诀》,方开《延年九转法》,曹庭楝《老老恒言》,潘霨《内功图说》等养生专著问世,从而使中医健生学的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特别是李中梓从调神、节食、保精等方面提出了养心说、养肝说、养脾说、养肺说、养肾说;高濂从气功调养方面总结出养心坐功法、养肝坐功法、养脾坐功法、养肺坐功法、养肾坐功法,皆丰富了五脏调养方法。

        自此以降,早年出版了蒋维乔的《因是子静坐法》,席裕康的《内外功图说辑要》,任延芳的《延寿新书》,胡宣明的《摄生论》;近年出版了刘正才等的《养生寿老集》,曹希亮的《中医健身术》,郭子光等的《中医康复学》,刘占文等的《中医养生学》,周文泉等的《中国传统养生术》,黄胜光的《养生术》,皆使中医健身学内容日益丰富。

        综上可知,中医健身学起源于原始社会,其理论基础奠定于战国时期,形成于秦汉之际,健身方法在唐宋以后得到了充实发展,使之日益丰富。

        

二、中医健身学的生理病理基础

        中医健身方法之所以能够达到健身目的,主要在于这些方法能够使阴阳、脏腑、气血等内部环境维持平衡协调;能够保养精、气、神,使形与神俱,协调统一;能够使机体顺应自然规律,提高抗病力,避免不良损害。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着的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如五脏六腑、十二经络、气血津液等,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也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如《黄帝内经》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也就是说饮入于胃之后,水精上输于脾,再经过肺气的宣降作用,将浊者下输膀胱而排出体外,将清者四布周身而输行于其它经脉。这就表明精微的正常输布,有赖于脏腑功能的共同协调,如果脏腑功能一旦失调,就可能出现营养物质输布的异常。因此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有赖于各脏腑、组织、器官各自发挥自己的功能,另一方面又有赖于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的协调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生理上的平衡。如果这种平衡受到干扰,就可能出现各种病态反应。而中医健身方法能够使阴阳、脏腑、气血等内部环境维持平衡协调,从而使生命活动生生不息。

再言人之“三宝”——精、气、神,精是生命的本原物质,是生命的基础,它禀受于父母,没有精就没有生命;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它的运动变化称之为“气化”,其实质就是体内阴阳消长转化的矛盾运动,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没有气就没有生命活动;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因此可以说精气是生命活动的基础,神是精气的综合反应,精气足则神旺,精气衰则神怯。并且神也与形不可分离,形指形体,有形体才有生命,有生命才能产生精神活动。神的物质基础是精、气、血,同时精、气、血又是构成形体的基础物质;而人体脏腑、经络、组织的功能活动,气血的运行,又必然受神的主宰。因此可以说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附,两者相互依附,相辅相成而不可分离。中医健身术也就是要保养精、气、神,使形与神俱协调统一。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供给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条件,而自然界的变化又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人体,人体则随着这种变化而产生相应的反应。如一年的气候有春温、夏热、长夏湿、秋收、冬藏等适应性反应,人体也与之相适应,“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脉象也随之有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等反应。即使一日昼夜晨昏也有阴阳之变化,若“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人体随着这种变化,也产生“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等反应。再如地域之南北,江南与北方有湿热、燥寒之变化,人体腠理也随之出现疏松、致密等反应。这种现象中医学称之为“天人相应”,当自然界的变化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者人体适应能力减退,就可能出现各种病理性反应。因此中医健身学就是要在顺应自然规律、避免不良损害的同时,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以增强抗病力。

        

三、中医健身学的主要法则

        当人体出现各种病理反应时,就通过局部与整体的联系从症状、舌脉、形体等方面反应出来,中医就根据症状、舌脉和形体方面的异常表现,了解和判断内脏病变,从而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中医健身学也就是要根据机体的某些带先兆性质的表现,了解和判断其可能出现的不平衡倾向,进行预防性的调理,使这种不平衡倾向得以恢复平衡,这就叫做防患于未然,也叫治未病。中医健身的主要目的就包括治未病和强健身体、预防疾病、延缓衰老,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从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要调养身体,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机体的抗病能力是由体质决定的,体质壮实者,正气充盛,抗病能力强;体质虚者,正气不足,抗病能力弱,因此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的关键是增强体质,而增强体质也就是中医健身学的主要目的。一般来说,增强体质的方法很多,就中医而言,要调摄精神,加强身体锻炼,生活起居有规律,注意药物针灸等健身手段。

        调摄精神,即养心术,它包括:①养性养德:古人言:“养生莫如养性,养性莫如养德。”孔子也提出“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的观点。因此善于养生的人首先要注重道德修养,树立生活和战胜病魔的信心。②恬愉乐观:《黄帝内经》早就认为“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是百岁寿星的主要因素,要求“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唐代有药王之称的孙思邈提出“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乐,少喜,少怒,少恶”,意即是七情活动不可太过,要有节制,避免过分的情绪波动。明代养生学家石天基概括为常存安静心,常存正觉心,常存欢喜心,常存和悦心,常存安乐心。③有所学,有所为:孔子言“智者寿”,意即祇有多思考,多学习,多用脑,才能锻炼大脑以求长寿。故明代养生学家吕叔简说:“心要常操,身要常劳。心愈操愈精明,身愈劳愈强健”。④和睦和谐:指家庭和睦,子孙孝敬,相互关照,就会家和人寿。

        加强锻炼,即通过经常锻炼身体,来增强体质,防止疾病的发生。其方法很多,例如:①五禽戏:为汉代医学家华佗所创,乃模仿虎、鹿、熊、猿、鸟之动作而成。相传华佗之弟子施行此术,至九十余,“耳目聪明,牙齿完整”。②太极拳:流派很多,架式不一。③八段锦:“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需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术式简单,随时可做。④易筋经:共二十式,为一种动静结合的练功方法。⑤气功。

        生活起居有规律,指生活起居要顺应四时变化,要注意劳逸结合,饮食要有节有常,要节欲保精等等。

        药物保健,包括各种具有健身、抗衰老作用的药膳和中药制剂。种类繁多,如:①药茶类:八仙茶(粳米、黄粟米、黄豆、赤小豆、绿豆、细茶、芝麻、花椒、小茴香、乾姜、食盐。具益精悦颜、延缓衰老作用)、五香奶茶(牛奶、茶叶、白砂糖、蜂蜜、杏仁、芝麻。具补脾益肾、延缓衰老的作用)、还童茶(槐角。有使白发转黑,聪耳明目作用)、降脂减肥茶(草决明、荷叶、山楂、苡仁、陈皮)。②药膏类:两仪膏(人参、熟地。有益气养阴、强身壮体作用)、补骨脂膏(补骨脂、胡桃肉。有明目强筋、补肾壮骨、延缓衰老作用)、天门冬膏(天门冬。有滋养肺肾、延缓衰老作用)、琼玉膏(生地、人参、茯苓、蜂蜜。有滋肺生津、养阴润燥作用)。③药酒类:五酒精(黄精、天门冬、松叶、白术、枸杞。有健胃补肾、延缓衰老作用)、十全大补酒(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熟地、白芍、当归、川芎、黄芪、肉桂。有补气补血作用),五加皮酒(五加皮。有强筋壮骨、延缓衰老作用)。④药粥类:胡桃粥(胡桃肉、粳米。有益肾补脑、延缓衰老作用)、栗子粥(栗子、粳米。有益肾壮腰、延缓衰老作用)、黄精粥(黄精、粳米。有益肾润肺、延年益寿作用)、薏苡仁粥(薏苡仁、粳米。有健脾利湿和抗癌作用)、山药芝麻粥(淮山药、黑芝麻、牛奶、冰糖、粳米。有健脾补肾、乌须黑发、润肠通便作用)。⑤药饼类:消食饼(鸡内筋、面粉。有助消化作用)、羊肉索饼(羊肉、白面、陈皮。有温肠补虚作用)、暖腰壮阳饼(附子、神曲、乾姜、桂心、五味子、肉苁蓉、菟丝子、羊髓、大枣、酥蜜、白面、黄牛乳、川椒。有温肾壮阳、补虚强身作用)。⑥药羹类:补肝明目羹(猪肝、葱白、鸡蛋。有补肝明目作用)、猪肾羹(磁石、猪肾。有补肾聪耳作用)、羊肾苁蓉羹(羊肾、肉苁蓉、葱。有温肾强腰作用)、冬瓜羹(冬瓜、豉、葱白。有除烦止渴作用)。⑦药丸类:人参固本丸(人参、天门冬、麦冬、生地、熟地。有益气养阴作用)、资生丸(人参、白术、茯苓、山药、莲子肉、陈皮、麦芽、神曲、苡仁、白扁豆、山楂、砂仁、芡实、桔梗、甘草、藿香、白豆蔻、黄连。有健脾益胃作用)、胡桃丸(胡桃仁、破故纸、杜仲、萆薢。有补肾气、壮筋骨作用)。⑧药糕类:阳春白雪糕(白茯苓、山药、芡实、莲肉、陈仓米、糯米、白砂糖,有健脾养胃作用)、八珍糕(茯苓、莲子、芡实、扁豆、苡仁、藕粉、党参、白术。有健脾养胃作用)。

        针灸按摩保健:①针刺法:足三里(有健脾养胃、益气增力和增强免疫作用)、曲池(有明目、固齿作用)。②灸法:足三里(有增强免疫、延缓衰老作用)、三阴交(有补肾、坚齿、乌发作用)、气海(有补肾壮阳、益气固精作用)、中脘(有健脾养胃作用)。③按摩法:延年九转法(为八种胸腹按摩和一种转动上半身的行功方法组成)、神仙起居法(乃一种摩胁、肚、腹、腰、背的健身方法)。运百会、熨目、摩耳、摩腹、搓背、捏脊、按摩涌泉穴。

        另一方面要避免致病因素的侵害。中医认为致病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如气候的异常、疫病的传染、精神刺激、饮食失节、过度操劳、跌打损伤、金刃外伤、虫兽所伤等等,均可影响身体的健康,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中医健身学要求避免这些因素的侵害,尽量注意以下几点:①顺应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避免气候异常或变化过于急剧的伤害。②在传染病流行季节,采用苍术外薰、雄黄外涂、大蒜外塞等预防方法,避免病疫的侵袭。③恬愉乐观,避免突然、强烈或持久的情绪异常波动。④饮食有节,饥饱有度,食物、食具洁净,无饮食偏嗜。⑤要劳逸结合,既不能劳力、劳神和房劳过度,又不能过度安逸。⑥避免枪弹、金刃、跌打损伤、持重努伤及烧烫伤、冻伤、虫兽伤。

        前人言:“我命在我,不在天”,就告诉我们祇要注意健身方法,身体力行,就能使自己日益强健,颐享天年。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