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园地>养生保健>详细内容

养生保健

我说“养生”(上)

发布时间:2017-11-23 信息来源:胡宗清 浏览次数: 【字体:

 

 

      “养生”,时下炙热话题。国逢盛世,众生尚美丽、求健康、祈长寿,属之本能,无可厚非。然古往今来,养生之谓,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养生之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纵横万里,亘绵千年。上承三皇五帝,下分诸子百家,儒释道,易医武,瑰宝纷呈,各领风骚。自包曦观天之《周易》,至神农法地之《本经》,观轩辕济人之《内经》,览唐宋明清之典籍,古今文献,汗牛充栋,经天纬地,智慧烁然 。炎黄子孙都是中华养生智慧的发明者、践行者、传承者、受益者,吾侪继往开新,乃时势所趋、济世所向。

 

一、释“养生”本义         

      “养生”,从古至今有多个别称,亦称摄生、道生、卫生、保生、贵生等。“养生”首见于《庄子·养生主》,其文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摄生”则始见于《道德经·五十》,文曰:“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自古至今,人们谓养生理论与方法为“养生之道”。

       何谓养生?养,营养、卫养、调养、保养、护养、涵养的意思;生,生命、生存、生活、生长等。养生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综合运用能够“保养身心、防止疾病、美丽快乐、健康长寿”的智慧所进行的提升生命质量和境界的主客观行为,是对生命发展规律的主动认知和身体力行。

       养生不是单一的“养身”,养生是“祖传专利”。中华民族的养生概念是“身”、“心”、“灵”的共生共养共和。从三皇启元到历代发新,中国人对养生的认知和践行,始终遵循的是“生命、生存、生活、生长”之道,所指向的是“身”、“心”、“灵”。外国人不讲“养生”,祇讲健身,一字之差,悬異天壤。其健身概念不过是身形的实证保健而已,其指向仅及“身、形”,勿论“形与神俱”。二者不可同议。因此,“养生”是中华古圣先贤的“祖传专利”。

        养生不是单纯的医学,养生是“生命秘学”。医学研究与作用之的是人之“已病”及“治病”,而“养生”践行的是“防病”而不生病,是哲学、医学及其他自然科学融合的结晶,其最高境界是摄生自养、生命健康的“无医”状态。从群经之首的《周易》到诸子百家的经典,从古圣先贤的圣道到名流大家的秘籍,其核心是对人体生命的关注与研究。故养生是“生命秘学”。

        养生不是休闲,“养生”是“修行智慧”。考其由来,养生起源于“道”学,成熟于哲学、医学及其他自然科学的高度融合。古今养生家或“明心见性”, 或“成仁入圣”,或“艳丽倾国”,或“寿尽天年”,或“迷信成仙”,但万养归宗的指向还是“平安、健康、美丽、长寿”的养生目的。故养生不是被动的休息、休养、休闲,而是人生的“修行智慧”,是一种提升生命质量和境界的修炼、修行、修养和修为。

        养生不是单一的保健,“养生”是“生长大道”。单一的保健对人体的作用也是单一的。养生的作用是养生长,要知“道”明“理”,“恒养”才能“生长”。“养生”是融“心养”、“动养”、“食养”、“居养”、“艺养”、“药养”于一体的智慧,要知“天理、地理、生理、命理、医理、心理、哲理”,循“生生之道”,用“生生之术”,助“生生之长”,得“生生之效”。所以,养生是“生长之道”。

        “养生”没有简单的“神丹妙法”,“养生”是健康管理。养生是“养”到自然成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没有一劳永逸的特效妙法,而是要积极主动自觉地形成“个性化施养”、“终身恒养”、“养到自成”的人生习惯。祇有围绕养生目的,持之以恒地集合恒养,管理好生命,管理好生活,管理好生长,管理好健康,才能得偿所愿。

        历代养生家由于各自的认知实践和体验不同,其养生之道在静神、动形、固精、调气、房事、食养及药饵等方面各有侧重,各有所长。养生学派众多,内容宏富,兼收并蓄,堪称宝库。“学而时习之”,必成大器。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