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园地>养生保健>详细内容

养生保健

我说长命

发布时间:2017-11-23 信息来源:胡宗清 浏览次数: 【字体:

        

 

长生慢老,寿享遐龄,尽终天年,人之祈求。素有“彭祖寿高八百”之传说,更有历代养生之智者,寿逾百岁,揆诸史册,光宗耀世。摄生、修龄、长命之法门,历代相沿,传宗繁后,开陈出新。然“寿始胎元,长生贵常。”健康长命是人从“出生”到“往生”的生命管理全过程。大凡常人,多视健康长命为“‘寿’‘老’等同”、“年迈之事”,不守全生之策,而待年老体衰命弱之时,再攻养命求长之术,实则收效迟微,悔恨终生。因此,健康长命决非年迈休闲之事,更不是身外偶成之举,而是“功到自然成”的终身运命之大道,更是生命长短寿夭的全程管理之法门,不得视之等闲而遗憾,亦不能流于谬误而余悔,更不可无智妄行而伤生。因此,挖掘、探究、传承、践行长命大道,实为寿人济世之至善。祈望现世有愿长命者,求“富”当求“贵”,求“福”首求“寿”,遵循寿道,持经达变,智养摄生,恒用修龄延命之术,智登寿域,乐取天年。

 

一、寿命的本义小考        

“寿”乃“五福”之首。“寿”者,年寿,“年寿长久也。”《说文》云:“寿”,久也;《尚书·洪范》云:“一曰寿”,孔颖达疏曰:“年得长也”;《诗经》:“如南山之寿”;《史记·高祖本纪》:“高祖捧玉觞,起为太上皇寿”;《论语·雍也》:“仁者寿”;《晋书·天文志》:老人一星“见则治平,主寿昌”。

“命”为“身心”之本。“命”者,生命。《左传》云:“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注》曰:“命者,生之极。”;《疏》谓:“命虽受之天地,短长有本,顺理则寿考,逆理则夭折,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法则,以定此命,言有法,则命之长短得定,无法,则夭折无恒也。”;《玉台新咏》:“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寿命是一个生物学概念,又称正常寿命和真正寿命。所谓寿命,就是维持生存的时间范围,也即生命延续的期限。《庄子·盗跖》曰:“皆离名轻死,不念本养寿命者也。”;《楚辞·大招》:“永宜厥身,保寿命只。”;《史记·李斯列传》:“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 韩愈《欧阳生哀辞》:“寿命不齐兮人道之常,在侧与远兮非有不同。”;《长歌行》:“发白复更黑,延年寿命长”;《辞源》载:寿命、生命;《辞海》谓:寿命,生命的年限。在先秦文献中,“寿”字尤多,且凡言及“寿”者,盖谓长寿。如:“寿考万年”、“眉寿无疆”、“眉寿万年”、“万年寿眉”、“永寿”、“贵人大寿”、“寿眉万年无疆”、“福寿双全”、“松龄鹤寿”、“富贵寿考”、“寿比南山”、“万寿无疆”等等。故大千自然,悠悠生灵,祈求长寿,刻刻在怀,念念不忘,寿命冗夭,集奉在长。正谓“知寿长短知操纵,惜命无常惜光阴”。

 

二、寿命的历史大概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人类寿命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据科学考证,大约100万年前,地球人口不到1000万,平均寿命不超过10岁。50万年前,北京猿人平均年龄只有15岁。中国远古时代,人们的平均寿命仅仅16岁,夏商时代平均寿命仅18岁,西周、秦汉时期平均寿命20岁,东汉时期平均寿命22岁,唐代平均寿命27岁,宋代平均寿命30岁,清代平均寿命为33岁,建国前平均寿命为35岁。从人口统计情况来看,大禹时期人口1355万,秦朝时期2000万,西汉时期5959万,明末清初时期7000万,乾隆时期14134.5万人,建国初期5.4亿人。从公元前4000年至19世纪的漫长历史中,人类的平均寿命一直徘徊在30岁左右,从未突破40岁,其主要原因是霍乱、鼠疫、天花、伤寒、疟疾等传染病的泛滥流行,祸及生灵,人类束手无策。进入20世纪前后,人类寿命才出现了第一次飞跃。由于改良了透镜,发明了显微镜,于是发现了传染病的病因,进而发明和制造出各种疫苗,找到了预防和治疗传染病的有效措施,逐步缓解了传染病对人类寿命的肆虐。这次飞跃给人类寿命增加了10岁。人类寿命的第二次飞跃源于抗生物质的发现。1928年,人类首先发现了盘尼西林,而后陆续制造出各种抗生药物,使各类细菌有了尅星,人类被感染的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到20世纪中叶,人类平均寿命超过了50岁。人类寿命的第三次飞跃是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重视环境保护、强化卫生预防、普及卫生保健知识和医疗水平的整体提高,人类寿命延长了约20岁。可以预见,如果“空气”、“水”、“土壤”、“食品”、“药品”、“生活方式”等发生适人性转变,真正达到适命要求,延缓衰老、基因重组、干细胞技术和慢性病治疗技术发生革命性创新,则人类寿命将发生第四次飞跃。因此,人类真正尽享百龄上寿,应该是乐观的。

 

三、寿命的寿限共识    

人的寿命的极限值叫寿限或自然寿命。“人到底能活多久?”的“人问”,一直是人类探究不休的命题。古今中外长期的科学考证,对人活多久有科学证据证实的共识是120-175岁。现有的推算寿限方法多达数十种,如:(1)按生长期计算,人的寿命可达100-175岁;(2)按性成熟期计算,人的寿命可达112-160岁;(3)按大脑成长发育期计算,人的寿命可达125岁;(4)按心跳极限计算,人的寿命可达120岁;(5)按细胞分裂代数计算,人的寿命可达120岁;(6)按端粒体学说计算,人的寿命可达125岁;(7)按生物变异时间计算,人的寿命可达167岁;(8)按功能丧失计算法,人的寿命可达155岁;(9)按返老还童计算法,人的寿命可达140岁;(10)按概率理论计算法,人的寿命有条件可达近500岁;(11)按寿命系数计算,人的寿命均在100岁以上。数十种寿限推算方法,充分证明了人的寿限过100岁是没有争议和客观疑点的。

几千年的中华民族繁衍传承的历史轨迹,昭示了人的寿命是过百岁的。人生命的极限,在古代文献中称为“天年”。“天年,天假之年也。”实际上是指人的自然寿命。“天年”究当几何?传统典籍记载:《周礼》认为人“百二十岁为上寿,百岁为中寿,八十岁为下寿”;《老子》曰:“人生大期,百岁为限。节护之者,可至千岁。”《左传》说:上寿百二十岁,中寿百岁,下寿八十岁;《尚书·洪范篇》把活到百二十岁称为“尽终其天年”;稽康《养生论》说:“上寿百二十岁,古今所同”;王充在《气寿篇》中按《周易》理论分析认为人或可活到三百岁;《灵枢·天年》曰:“人之寿百岁而死”、“百岁乃得终”。可见对“天年”的理解都在100-120岁。在人生天年不同阶段,对人体机能状态都有具体的描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二十岁,血气始盛……”;“三十岁,五脏大定……”;“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五十岁,肝气始衰……”;“六十岁,心气始衰……”;“七十岁,脾气虚……”;“八十岁,肺气衰,魄离……”;“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中国古代表示年寿,常用描述人体外形、生理状况或服饰特征等的词汇来表达,如:未满周岁叫“襁褓”,幼儿叫“总角”,童年叫“垂髻”、“垂髫”,十岁称“幼学之年”;女子十三岁叫“豆蔻之年”,女子十五岁叫“及笄”,又称“及笄之年”;男子二十岁为“弱冠”或“加冠之年”,三十岁为“而立之年”,四十岁为“不惑之年”,五十岁为“知命之年”,六十岁为“花甲之年”,七十岁为“古稀之年”,八十岁为“耋”,九十岁为“九秩之年”,八十、九十岁也合称为“耄耋之年”,百岁为“期颐之年”。此外,六十岁称“还历寿”,七十岁称“古稀寿”,七十七岁称“喜寿”,八十岁称“伞寿”,八十八岁称“米寿”,九十岁称“卒寿”,九十九岁称“白寿”,一百零八岁称“茶寿”,一百二十岁称“花甲重开”,一百四十岁称“古稀双庆”。

综上所述,古今中外,人所共识,人的寿限都在百岁以上。同时,还有众多科学家曾乐观地预测,人完全可以活到130岁、150岁、180岁、300岁、500岁……等,并指出目前“还没有见到人类寿命增长的生理极限”。世人散传“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的所谓生命劫关,至今没有找到考实证据,应为“崇圣”之说。在“二圣”年代,人的平均寿命只有20岁左右,而孔子寿“七十三”、孟子寿“八十四”,实为“圣者寿”、“仁者寿”、“德高者寿”、“智者寿”之典范。长期以来,“七十三、八十四”这两个年龄段,人们总以为圣人况且难过,常人期不可及,因为此类“心理暗示”造成损命之劫者大有人在。其实这两个年龄段不应是生命之劫关,应纠正潜在传念以消除“不良心理暗示损命”之弊害。

 

四、寿命的长短要素

寿命长短是个极具“整体论”、“个性化”和“相关性”、“不可逆”的终身全程管理生命的生命课题。有史以来,众多古圣先贤、仁人志士,梦寐以究,众说纷呈。当下中外公认的权威性说法应是世界卫生组织的宣布:影响人类寿命的因素为五个方面,即“60%取决于生活方式、自我保健;15%取决于先天因素,遗传基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生存环境”。由此可见,长寿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寿命长短的主要差别,显然是生活方式是否健康智慧、自我管理生命能力的强弱的差别,这已为众多长寿地域和长寿个体实例所鉴证。全球公认的长寿之乡有:中国的广西巴马、新疆和田、巴基斯坦罕萨、厄瓜多尔比尔卡班巴和外高加索地区的格鲁吉亚等。中国在2006年按照15项标准评出的十个长寿之乡分别是:广西巴马、广东三水、广西永福、湖南麻阳、四川彭山、四川都江堰、河南夏邑、湖北钟祥、江苏如皋、山东莱州。通过专家学者和专业部门的针对性研究,综合概括这些地区的长寿要素为:(1)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阳光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空气清新、水无污染、微量物质全面等;(2)终身坚持的适人合理的饮食起居;(3)长期稳定的心智情绪;(4)坚持终身形成习惯的均衡劳作和活动;(5)遗传基因的作用,并完全发挥优势。纵观古今中外众多百岁人瑞,其长寿要素各异,各人自有心得,差异悬殊。国内外医学家和人类学家综合出长寿的十二要素是:1、环境适人;2、心智稳定;3、饮食节制;4、睡眠足够;5、性格温和;6、忌烟戒酒;7、生活多彩;8、坚持运动;9、保持好奇;10、基因良好;11、家庭和睦;12、疾病不大。国内专家对长寿人群的经验作出的概括是:一是朱志明的调查报告,核心经验概括为“坚持活动,情绪乐观,生活规律,营养适中,戒烟少酒,讲究卫生”二十四字;二是吕维善《百岁老人研究》概括为“情绪乐观,生活规律,合理营养,坚持活动,防止疾病”;三是当今百岁学者郑集则自我总结概括为:(1)情绪稳定;(2)生活规律;(3)坚持劳动和体育锻炼;(4)保持足够睡眠;(5)不暴饮暴食,注意饮食卫生;(6)严禁吸烟,少饮酒;(7)纠正不良习惯;(8)不忽视小病;(9)注意环境卫生;(10)注意劳动保护。”

古圣先贤对长寿要素的概括更为精辟。“药王”孙思邈年寿141岁,他在《备急千金方》和《千金翼方》两部伟大著作中把自己长寿的经验和盘托出,以传后人,论曰:“余之所言,在其义与事归,实录以贻后代。不违情性之欢,而俯仰可从,不弃耳目之好,而顾盼可行。使旨约而赡广,业少而功多,所谓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故其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论’,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过此已往,未之或知也”。

中医经典对长寿法要的概括,集中有四:(1)生活规律。中医学认为,人的寿夭与起居的合理相关。《素问》云:“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按阴阳四时合理起居。(2)心智稳定。中医学认为:“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如若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便会致病。《内经》曰:“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怡神养志是长寿的重要因素。(3)食饮有节。从最早的医书《内经》开始,历代医家对药食同源同功并作用于长寿,阐述颇多,集中为“食养尽之,无使过之”、“合理搭配,少、淡、全、对”。(4)劳逸适度。中医学认为:体欲常劳,劳逸适度。《吕氏春秋》提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原则,指出“不动则气郁,动极则气耗”,并针对人体长命需求创造出“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太极拳”、“静坐导引术”等适人长寿的活动方式。

        短寿因素是相对于长寿要素而言的:(1)中医学认为,折寿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最直接的因素是脏腑虚损,《灵枢·天年》所云“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即为此义。(2)现代学界有十说:“基因影响说”、“环境破坏说”、“自由基说”、“细胞突变说”、“差错灾难说”、“内分泌调控说”、“免疫说”、“细胞死亡说”、“自体中毒说”、“疾病主因说”。从整体分析看,短命折寿的因素主要是“生存环境”、“生活方式”、“疾病事故”、“保养能力”等。

 

五、寿命的形势趋向

长生不老是人类的梦想,但长命百岁绝不是幻想。人类长寿的增长极限,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生理极值,也就是说寿命增长仍处于“进行时”。寿命的形势趋向呈现出:

(1)长命生态急剧嬗变。自然生态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共生,决定着人类的繁衍昌盛。长期以来,人类与自然是和谐共处的,但是近几十年来却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电灯的发明使用,使人的睡眠缩短和错乱;空调的发明使用,四季冷暖不分,使人的抗逆能力降低;汽车的发明,使人的活动不足而失调;计算机的发明和使用,使人滋生思维惰性;化工技术的发展,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抗生素、类固醇等人工药物的发明,在抑制疾病的同时也衍生了多种副作用;现代农业的进步,增了产量提高了效率,却少了营养多了毒素;温室技术生产的反季节食物,打乱了人类饮食的地域、时令和节律;空气污染、饮水污染、土壤污染、光污染、居处污染、食品污染、环境公害的蔓延,造成生命生态的失衡,特别是人们同自然生态严重相悖的不良生活方式,造成了成百上千种新的健康问题。西哲卢梭指出:“文明使人类远离了自然,并以各种常见病为代价。”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但健康状况却不尽人意,体力越来越差,疾病越来越多,许多以前罕见的疾病,现在已成了流行病。西哲罗素曾断言:“人类的过于聪明,会成为毁灭自己的手段。”“科学技术如果失去伦理道德的引导,必将造成灾难。”守住健康就是守住生命,世下守住健康的难度确实很大。陈俊旭博士资料称:以美国为例,美国是全世界科技业与医药业的龙头老大,原子弹、飞机、汽车、电视、计算机、手机、西医手术、人工合成药物、微波炉、汉堡……通通都是美国人发明的,给世界带来了繁荣与便捷,也由此改变了人类的健康结构,美国人健康状况的改变即能说明问题。1900年美国成年人的癌症罹患率是1/27,到了2000年却骤升至1/2,换句话说,每两个美国成年人就有一个会患癌症;糖尿病的罹患率由1900年的2%上升到现在的10%;肥胖及超重者,由1900年的25%窜升到现在的65%,2000年美国人花在减肥产品上的费用高达350亿美元,但肥胖的人却越来越多,肥胖已成为美国人最大的健康问题。100年前不常见的疾病,如:高血压、脑卒中、心脏病、气喘、过敏、癌症、抑郁症、艾滋病与自身免疫系统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多。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称:75%的现代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身体有疾病的人占20%,健康人只占5%。长期应激的生活状态所引发的健康杀手,正在悄然骤变,人类的“疾病谱”、“死亡谱”变化巨大。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人类不再是死于感染、营养不良和衰老,而是死于心脏病、中风、癌症、糖尿病、高血压、慢阻肺等。”世界范围的疾病谱、死亡谱变化触目惊心。以美国为例,美国死亡谱的前四位疾病(即致死人数最多的前四位)分别是:

        1886年,腹泻、神经系统疾病、肺病;

        1916年,心脏病、肺炎、肺结核、肾病;

        1974年,心脏病、肿瘤、脑血管病、意外事故。

        目前状况是前四位居高不下,紧随其后者则是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疾患。

        我国前四位致死疾病分别是:

        1957年,呼吸系统疾病、急性传染病、肺结核、消化系统疾病;

        1975年,脑血管病、心脏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

        1984年,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

        2006年,癌症、心脏病、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

2012年5月21日,中国国家卫生部等十五部门印发的《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的通知》中说:影响我国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慢性病主要是“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卫生部部长陈竺惊呼“中国正处于慢性病井喷前期。”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已占我国总死亡人数的85%。按照目前发展趋势,因为空气、食品、饮水等问题,未来一个时期将是癌症、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新型传染病的高发期,疾病谱、死亡谱可能出现增高型巨变。因为不良生活方式所致的现代生活方式病,称为“现代瘟疫”,主要表现为肥胖、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糖尿病、精神障碍性疾病,特别是新型传染病,如禽流感、艾滋病、疯牛病、非典、霍乱、口蹄疫等,给人类长寿带来了巨大挑战。遗传性、先天性和药源性疾病居高不下,现代社会病导致的致畸、致残、致死、吸烟、酗酒、吸毒等,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滥用“激素”、“生长素”、“抗生素”、“植物生化制剂”、“地沟油”、“添加剂”、“苏丹红”以及“毒奶粉”、“农药残留”等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和普遍存在的药品制假售假与药物的盲目乱用,严重影响健康长命。唐·太仆令王冰云:“慢性疾疴,非天降之,人自为之!”现代人的体质弱化速度加快,导致的早熟、早衰、早夭等,是值得特别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2)长命科技不断突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生命科学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诸如“移植长寿基因”、“消灭死亡激素”、“遏制自由基产生”、“控制细胞生死”、“荷尔蒙替代疗法”、“干细胞技术”、“器官替代”、“微创手术”、“生命钟调节”、“药物合成技术”、“亚健康诊断技术”、“整体疗法”、“自然医学”等长命科技的研发与突破,并运用于人类的健康养生,人类长命百岁应该是现实的。

(3)长命能力空前提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各级党委政府的执政理念、执政取向、执政方式、执政能力和执政评价不断变革,民生政策不断创新,大力度地改变生态环境和社会治理方式,给国人长命提供了环境支持。在一个全民享受科技、崇尚生命的国度,当人的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之后,人们祈望活“好”活“长”,自觉投资生命、投资健康、投资长命,则成必然。世下人们对自己生命的关注、尊重和期望程度史无前例,人们的生命自我管理能力空前提高,积极主动地跳出“冷水煮青蛙”的麻木状态,为增加寿命提供了决定性的主体条件。

 

六、寿命的长命大要

“健康长命”法要,是大智大慧的人生学问,可谓“大道至简、真理平凡”。正因为平凡、简单,常被人忽视或失误,因而导致“大害”和“大悔”。人能长命,无可厚非,是人可争。怎样健康长命?清·康熙皇帝庭训云:“凡人养生之道,无过于圣人所留之经书。”“凡人修身治性,皆当谨于素日。”“凡存心养性立命之道,无所不具故也。”千百年来,长命的诀要,一直囿于“隐学”,人们想用而不知,甚或乱用而损命。是故特敬取古圣先贤、仁人大智之经典,试开长命之“天窗”,播洒圣贤长命之“灵光”,耑颂有“愿”长命者。其大要荐十:一曰“生命正愿”。《内经》云:“心为君主之官”,“心主神明”,“愿力主寿”。人对生命要有愿景,“自信人生过百年”,“正从其欲,皆得所愿。”正“愿”在心,“必得愿报”。愿景就是生命远景、寿命规划。人是复杂的极具灵性的生命体,人的生命机制有很强的“心理暗示”。不愿长命或不相信自己能寿至百岁以上者,不存“正愿”,长命的可能性极小。因此,要长命,首先必须建立生命愿景,策划好自己的生命全程。一要自我诊断身心基础,二要自我评定健康状态,三要自我消除身心疾患,四要自我整合寿命资源,五要自我设计生命规划,六要自我创建养生环境,七要自我安排生活方式,八要自我确定养生方案,形成完整的生命愿景、生命追求和生命规划,固定长命“正愿”,用完整的生命“正愿”,毕生“导引之”、“恒守之”、“智取之”,笃信“我命在我我长命”的心理诀要,使自己心灵有愿力,“投‘心’健康,回报最高”,做到终身常守百年愿景的“心理灵知和生命慧根”,“发正愿、守长愿”,用积极的生命理念,开启人的“天真”潜能,驾驭和发挥好自己的“长生本性”,定能如愿以得。二曰“集思生慧”。“学饱生智,悟至生慧”,形神灵知才叫智慧。“想法决定活法”,人生的差异和寿命的长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维智慧的差异。中正子曰:“既屏外缘,须守五神(心、肝、脾、肺、肾——引者注)、从四正,最不得浮思忘念。”孔子曰:“思无邪”,《内经》云:“以平为期”、“七情不过”、“身俗心雅”。俗语云:“人要会想”,“长寿是想出来的”。“内无思患”的思维智慧是长寿的重要诀要;持“平”守“中”,“处变不乱”,保持身心功能的动静自和,是“明心见性”、“心胜长命”的首要法门。想不开叫“愚”,想不通叫“患”。“虚心方开神思,悟至才能通慧。”人有无“智”并不十分重要,关键是一定要有“慧”。因此,养心长命在于学会和活用智慧的思维,即:“正向思维”、“象数思维”、“超前思维”、“悟性思维”、“共生思维”、“整体思维”、“辨证思维”、“和了思维”、“生克思维”、“因果思维”。人身心的绝对平衡是不可能的,“随和顺安”而心不自乱,“动态自和”则是完全可能的。其实,现代人什么都不缺,最缺“自得”。人们常常“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必然失去自我。因此,人不必追求“超凡脱俗”,但要坚信“种‘德’载‘得’”,勿求“逆”得,追求“自在自得”。“‘凡’心不乱”则为心安,“心安”是最好的“活法”,“和了”是最高的智慧。心安无所惧,“心安才气和”,心安则“理得”,“心安理得”定当寿得。三曰“择气安居”。孟子曰:“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老子》谓:“通天下,一气耳。”《内经》云:“人以天地之气生。”“人之生,气之聚也。聚者为生,散者为死。”孔子曰:“危邦不居,乱邦不入。”取天地之“和”气,“地善苗旺盛,居吉人兴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决定寿命”,说明择气安居对保障长命的因果价值。因此,安居主要是选择“正气”、“清气”、“和气”、“阳气”、“生气”聚旺处,“处天地之和”,“藏风聚气”。“从八风之理”,“圆融安居”。“顺一日之阴阳,应四时之变化,聚八达之生气。”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分别四时而自然顺之而应之。现代研究证明,人类的疾病70%-90%与居处环境能量有关。《天隐子养生书·安处》云:“安居非华堂邃宇,重裀广榻之谓也。在乎阴阳适中,明暗相半。”“高则阳盛而明多,卑则阴盛而暗多。明多伤魄,暗多伤魂……则疾病生焉。”“内以安心,外以安目。心目皆安,则气顺,气顺则人寿。”《内经》云:“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居处“顺眼、顺心、顺气、顺意”,安舒自然,则为长命安居之大要。四曰“法时顺生”。《内经》云:“人以四时之法成。”顺应四时则身心健康,混淆节律必百病缠身。长命者,须与天地同行,借太阳补气,防虚邪贼风,法四时顺运,守形与神俱,保生命之本。人不与天斗地斗,就能走上“健康运”,“天气”时有“反常”,但人不能“反常”,否则,就会活得“离经叛道”,不得好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法时顺养”,就是顺应四时阴阳消长节律进行养生,不作不“法”(法时)之事。春天养“生”,夏天养“长”,秋天养“收”,冬天养“藏”,使人体生理活动与自然界变化的周期同步,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法则,摄生智养。《内经》云:“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是谓得道。”人“活”在世,“活”的长短与质量取决于四时节律,且以“春天”最为重要。要想“活得精彩”,要想“长命”,行为和思想就必须顺应节气的变化,不可违“法”乱“时”。违反“养生纪律”,必走“背运”。因此,养生必须紧跟节令,到什么节令做什么事:春月,阳气闭藏于冬者,渐发于外,故宜发散,以畅阳气;夏月,人身阳气发引,伏阴在内,是人脱精神之时,特忌下利,以泄阴气;秋月,阳气收敛,不为吐及发汗,犯之令脏腑消烁;冬月,天地闭塞,血气藏,伏阳在内,心膈心热,但忌发汗,以泄阳气。保持“天人合一”、“身心和一”的生命活力,恒养长命。五曰“节度饮食”。“民以食为天”。古贤有训:“所谓百病横生,多由饮食。饮食之患,过于声色。声色可绝之逾年,饮食不可废之一日。为益者亦多,为患者亦切。”孙真人《千金方》云:“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药食两攻,则病无逃也。”“若能用食平疴、释情追疾者,可谓良工。”“病,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人活一辈子,谁都不敢说自己“会吃会喝”,因为其中的学问太大。老中医罗明山寿逾120岁,人问其秘诀,答曰“只学会吃喝而已”,甚为经典。因此,“病从口入”、“寿自口得”,在某种意义上皆是道理。在养生践行中,应节度食饮,“会饮会食”,做到确保食品安全、坚守地域四时、摄取营养全面、严格饮食节度、适时服饵进补、药食灵活攻用。“食有美恶,错则必灾。”在食饮安全的前提下,力戒“东”人“西”食、“好”人“病”食、以“药”当“食”、“膏粱厚味”、毒由食生、病从口入,坚持食饮因地、因时、因人、当地、当运、当令,做到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方吃正确的食物。六曰“睡养啬神”。《十问》中指出:“一夕不卧,百日不复……故道者敬卧。”《千金方》云:“凡眠,先卧心,后卧眼。”“冬日温足冻脑,春秋脑足俱冻,此乃圣人之常法也。”《内经》谓:“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蹻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曰不瞑矣。”《南华经》曰:“其寐也魂交”。《半山翁诗》云:“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可见少寐是长命大患。古贤倡“吉祥睡”、“长命睡”,就是“五睡”,即:“适人睡”、“适处睡”、“适具睡”、“适时睡”、“适量睡”。具体调摄应为:春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季“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季“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季“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人体活动顺应四时而颐养其“气”。正如孙真人所云:“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制。”做到“默寝暗眠神宴如,元气不出邪不入”。其睡法诀要为:“贯想导引”、“默默鼻息”、“返观丹田”、“心不纷驰”、“断非意想”、“啬神还虚”、“内守命门”,保持足够的睡眠和高质量的睡眠,养足精气,神满意足。人的“精神”绝不可泄,万物皆可失,唯不可失“神”。“失‘神’则‘魂’飞‘魄’散,其命绝焉。”“啬神”首荐《千金方》和《千金翼方》之法要:“内视澄神”、“存思静神”、“守一安神”、“慎言节神”、“行气调神”、“择趣怡神”、“节精养神”。七曰“动静适体”。《内经》云:“不动则气郁,动极则气耗。”“生命在于运动”,“寿命在于静养”。在动静养生中,提倡节能适体,保持身心功能的通畅状态,做到“神通”、“气通”、“血通”、“便通”、“经络通”的健康的循环状态。养生长命的动静养生方式,必须因人而异地选择适体的动静活动项目,终身坚持,不可“跟风赶潮”。“常欲小劳,切莫大疲”,提倡“静坐导引”、“六字诀”、“八段锦”、“太极拳”的动静养生方式,必须真正做到养生活动“松活圆柔”、“动静互涵”、“形与神俱”、“不妄作劳”,达到涵养长命的目的。八曰“合群和伴”。“树要丛生”,“人要群生”,“人以群合”,“有益身心人长交”,保持鲜活的生活方式,是养生长命的重要诀要。要坚持情趣多样、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合群和伴方式。与天地为伴,借“天力”补“人力”,借“地德”补“人德”,借“人智”补“己智”;与师友为伴,和“道”合“趣”;与运动为伴,保持生命的活力;与艺术为伴,养性怡情,提升生活的乐趣和生命的境界。九曰“药养防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万全《养生四要》云:“吾闻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将病,下工治已病。治未病者十痊八九,治将病者十痊二三,治已病者十不救一。”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又曰:“善养生者,当知五失:不知保身,一失也。病不早治,二失也。治不择医,三失也。喜峻药攻,四失也。信巫不信医,五失也。”葛洪《抱朴子养生论》曰:“且夫善养生者,先除六害,然后可以延驻于百年。何者是耶?一曰薄名利,二曰禁声色,三曰廉货财,四曰损滋味,五曰除佞妄,六曰去沮嫉。六者不除,修养之道徒设尔,盖缘未见其益。虽心希妙道,口念真经,咀嚼英华,呼吸景象,不能补其短促,诚缘舍其本而忘其末。深可诫哉!”因此,药养长命,重在“无病防病”、“有防无患”,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阴阳表里,调之守平”、“七情六气,防之不过”。坚持“药调防病、大治小病、阻断大病”的策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百年之寿,重防细节。俗语“破罐子经熬”即为此理。因此,药养防病,关键在于争无“恙”、防外“疾”、阻内“病”、保全“生”,“天生万物,无一而非药石。”“天地有斯瘴疠,还以天地所生之物以防备之。”综合运用升降补泻之法则,防止疾病折寿短命。十曰“齐家增寿”。“家和万事兴”、“家齐人得寿”、“家宽出少年”,可见“齐家”也是养生长命之诀要。要修炼“家道”、教化“家人”、传承“家魂”,养成“道德仁义、孝悌忠信”的“齐家”智慧。“财寿难双得,健康传家久,诗书继礼长”,“善家纳吉,德全不危”。“持正守善可家运长盛”,“修身种德必五世同堂”。“积善之人必有余庆”、“积不善之人必有余殃”,“德高载寿”、“齐家增寿”,明明“家”道、心领神会而躬行者必增寿。

总之,“我命在我”,“长生贵常”,有“愿”长命者必长命,有“智”长命者必长命。

分享到:
【打印正文】